加强合作 用科技助推震后文化产业发展

作者:李明依 来源:唱盘刽子手 浏览: 【 】 发布时间:2025-04-05 16:29:49 评论数:

以激励创新为重点推动企业制度变革。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

加强合作 用科技助推震后文化产业发展

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院领导同志,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会议确定,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产业发展。要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要完善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监督、考评、奖惩等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确保令行禁止。故要倡导效率意识,采取高效行动,推进效率变革。

只有开放发展,才能实现国际水平的高质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只有绿色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不管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还是缩小贫富差距,都必须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富民产业,使经济由粗放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推进效率变革。

加强合作 用科技助推震后文化产业发展

新发展理念一方面指出了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路径,另一方面明确了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目的。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思路的新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再看看他们制作的以下这张图: 根据全球的TFP的增长和变动来看,他们发现最近这几年发生的这场世界性的危机复苏比任何之前的复苏都困难得多。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难,税负重和制度成本高,经营企业的难处和苦痛,政府知道吗?社会大多数人理解吗?所以在目前中国经济的这种发展阶段上,注重企业技术创新和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应该是一回事。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创新也确实应该是未来中国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从数据上来看,中国现在申请专利的数据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国家,申请专利数是很大了,但右边一个图表明全球专利收支排行榜,中国却没在里边,连个小国家都不如。在中国,国务院发展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先生较早提出中国经济增速会下行,我在2012年也提出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个自然趋势。这说明,只有市场经济才是人类所能发现的唯一能带来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体制,也是我们中国经济未来当走的道路。

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数字,到1978年,我们全国9.6亿人生产的GDP还只有3679亿元人民币,还没有现在的北京、上海交税多,还不到上海每年交税的一半。最近几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确实在回升,但这应该是一个短期的补库存现象。

加强合作 用科技助推震后文化产业发展

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还是考虑民营企业发展,让中国的企业家对未来有信心,中国经济才会强,中国才会有一个稳定的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却发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GDP增长统计的贡献在上升,投资对GDP增长统计的贡献在下降。

这么大的规模的投资,还能继续加码吗? 再看下面这张图,单看2012年到2015年这三年之间,我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已经将近190万亿元,加上2016年的60万亿,最近这5年间,我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接近250万亿了,250万亿的投资才保持了6.7%的增速,我们才有五、六万亿的GDP的增量,这种模式能继续下去吗?从这几张图中我们就知道,我们国家的6.7%的GDP增速是如何来的了。这说明,在科技创新在转化为生产方面,尽管这些年我们的政府、科研机构、大学投了大量的钱,发明申请专利数也很多,但是没有转化为企业创新,说明我们发明从科研到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方面还有很大问题。我粗算了一下,1978年我们中国人口占全球四分之一,但中国的GDP份额只占全球的2.3%。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讲的观点是,这种不计后果靠基建投资保增速的经济政策和发展策略,会不断在从根本上积累中国经济的金融风险,且把风险越来越积累到银行业上。三次市场化改革,三次经济增长告诉我们,无论如何我们要坚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所确定的建立法治化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确立的建设法治化的市场经济这个改革大方向,推动我们中国的改革,那中国经济才会有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增长。

可见,在现下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上,要更加注重发展民营企业,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的成本,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让大量民营企业家对未来有信心,才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中国经济增长的长远之道。根据这一点,IMF的几位经济学家认为,这说明在未来世界经济不可能有强劲的增长。

这两张图告诉我们,目前中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占的比重还没有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日本和其他国家高。这种情况下,讨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确实一个合适的话题。

这张图意味着什么? 蓝颜色的是到期的中国银行业利率总额,红颜色的是每年中国的的GDP增量。这叫去杠杆?而是在不断地加杠杆,连稳杠杆都稳不住啊。

TFP如何继续增长?除了深化政府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外,那我觉得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还是要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说明我们经济靠这种模式增长所付的代价是越来越大。在这种整体格局中,全社会还在加杠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和外贸依存度目前已经很高,只有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才能理解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

这也说明我们这种多年来靠增大基建投资来保增速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不能延续下去、且延续下去越来越危险啊。也告诉我们,一定要坚持经济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全社会占GDP比重8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而其对GDP增长的贡献却降到了40%以下,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投资越来越没效率啊。故大量的企业家还是相信这一点。

如前所述,全球TFP都在下降,中国也在下降,这说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增速还会下行,不会像现在一些媒体经济学家所判断的会回到超高速增长。故我也同意上午刘世锦主任和蔡昉教授所讲的,要靠减少中国经济中的制度成本,也要靠放开劳动力的城乡户口之类的改革。

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图,我比较喜欢引用这个图,无论是讲制度经济学还是讲比较经济学,我都喜欢用这张图做开场白。大家看一下右边这些数据,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最高份额大致是清代道光年间,当时我们中国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然后不断下降,而最低的时候应该说是我们计划经济时期的后期,只占2.3%。最近媒体经济学界争论比较多的是中国经济是不是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但是这几年,按照经济学家熊彼特,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桑巴特的理论,创新实际上是企业家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做?那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了,要进一步进行逆周期的加大投资,采取进一步的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是不是现在还要靠更大规模的投资来确保中国经济的增长?去年11月我在东京的讲演中曾讲过,没有现在中国这么大规模的基建投资,还会有今天6.7%以上的经济增长吗?我们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这几年连续三四年,我们全社会的固定资产完成额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80%。大家看一下,从1952年到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了多少?没长多少。

这些年政府也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许多措施。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的三次市场化改革,导致了三次增长率上升,图像非常清楚。

最近我在网上发现,《人民日报》的一些记者曾在月份到几个省的100多家企业做了一个调研,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在2014年提出来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发现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动力,这想法很好。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